跳至主要內容區塊
:::
盧卡斯‧金紐薩斯與國臺交

NTSO新銳拉赫曼尼諾夫

時間 _ 2023-06-04 ( 日 ) 14:30
地點 _ 演藝廳
費用 _ $300 $500 $800
辦理單位 _ 主辦/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音樂欣賞推廣協力/臺灣證券交易所
演出單位 _ 國立臺灣交響樂團
演出人員 _ 指揮/王昱尹 鋼琴/Lukas Geniušas
節目長度約100分鐘(含中場休息)
拉赫曼尼諾夫寫了四首鋼琴協奏曲,如果再加上為鋼琴與管弦樂團的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》,五首作品問世的時間從1891年到1934年,平均十年一首,從中相當程度反映了作曲家的狀態。以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來說,創作此曲的拉赫曼尼諾夫還在學校念書,不到二十歲,能在創作上交出如此成績,已經讓人驚嘆。雖然此曲有著葛利格、柴科夫斯基鋼琴協奏曲的影子,但是拉赫曼尼諾夫的個人風格、滿載情感的旋律、收放自如的鋼琴,在此已經非常清楚了。
擔任獨奏的盧卡斯‧金紐薩斯是俄羅斯-立陶宛的年輕鋼琴家,2008年畢業於莫斯科蕭邦音樂學院。他曾獲多個國際比賽獎項,包含2015年柴科夫斯基大賽以及 2010年國際蕭邦大賽銀牌獎。
值得一提的是,德弗札克的《阿米達》與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都是寫於二十世紀初,一位是卓然有成的大師,一位是初出茅廬的新秀。不過,德弗札克在《阿米達》也在做新的嘗試。這是他最後一齣歌劇,取材自十六世紀義大利詩人塔索的作品,處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。也因為作品的史詩性質,德弗札克善用的斯拉夫風格並無用武之地,改走華格納的路數。
而巴爾托克完成於二十世紀中葉的管弦樂協奏曲,曲風現代,無可置疑,但是結構有著古典的嚴謹,又運用了匈牙利民間音樂的素材,更增添了這場音樂會的東歐風味。(撰文/吳家恆)

演出曲目:
德弗札克:《阿米達》序曲
A. Dvořák: Overture to “Armida”
拉赫曼尼諾夫:升F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
S. Rachmaninoff: Piano Concerto No. 1 in F-sharp minor, Op. 1
巴爾托克:管弦樂協奏曲
B. Bartók: Concerto for Orchestra, Sz. 116

指揮/王昱尹
Conductor: Yu-Yin Wang
鋼琴/盧卡斯‧金紐薩斯
Piano: Lukas Geniušas
拉赫曼尼諾夫寫了四首鋼琴協奏曲,如果再加上為鋼琴與管弦樂團的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》,五首作品問世的時間從1891年到1934年,平均十年一首,從中相當程度反映了作曲家的狀態。以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來說,創作此曲的拉赫曼尼諾夫還在學校念書,不到二十歲,能在創作上交出如此成績,已經讓人驚嘆。雖然此曲有著葛利格、柴科夫斯基鋼琴協奏曲的影子,但是拉赫曼尼諾夫的個人風格、滿載情感的旋律、收放自如的鋼琴,在此已經非常清楚了。
擔任獨奏的盧卡斯‧金紐薩斯是俄羅斯-立陶宛的年輕鋼琴家,2008年畢業於莫斯科蕭邦音樂學院。他曾獲多個國際比賽獎項,包含2015年柴科夫斯基大賽以及 2010年國際蕭邦大賽銀牌獎。
值得一提的是,德弗札克的《阿米達》與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都是寫於二十世紀初,一位是卓然有成的大師,一位是初出茅廬的新秀。不過,德弗札克在《阿米達》也在做新的嘗試。這是他最後一齣歌劇,取材自十六世紀義大利詩人塔索的作品,處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。也因為作品的史詩性質,德弗札克善用的斯拉夫風格並無用武之地,改走華格納的路數。
而巴爾托克完成於二十世紀中葉的管弦樂協奏曲,曲風現代,無可置疑,但是結構有著古典的嚴謹,又運用了匈牙利民間音樂的素材,更增添了這場音樂會的東歐風味。(撰文/吳家恆)

演出曲目:
德弗札克:《阿米達》序曲
A. Dvořák: Overture to “Armida”
拉赫曼尼諾夫:升F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
S. Rachmaninoff: Piano Concerto No. 1 in F-sharp minor, Op. 1
巴爾托克:管弦樂協奏曲
B. Bartók: Concerto for Orchestra, Sz. 116

指揮/王昱尹
Conductor: Yu-Yin Wang
鋼琴/盧卡斯‧金紐薩斯
Piano: Lukas Geniušas
loading